临平老汉接到政府订单,乡村篾匠编出了国家级非遗滚灯
来源: 潮新闻·钱江晚报2023-02-23 22:00
临平老汉莫德兴,最近接到一笔政府订单,要制作一大三小四只滚灯。
滚灯是临平民间传统竞技舞蹈,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68岁的老莫,滚灯做了有45年。
这次的订单来自临平南苑街道,据说这四只滚灯做好后要代表杭州被送到北方的大运河博物馆做展陈品。
空空的大滚灯上能站壮汉
老莫是南苑翁梅社区居民,滚灯是用毛竹编的空心球,以前都是他在自家农村小院里做的。
几年前,老家城中村改造,全家人回迁到高层公寓,能做大滚灯的地方就没了。
三只小滚灯,老莫一早在家做好了。大滚灯,看来只能拿到小区绿地去做。
直径1.2-1.5米的大滚灯,需要用到9米高的大毛竹,上下粗细要均匀,普通毛竹入不了老莫的眼,他都是亲自去山里挑选的。
附近的山头也有毛竹,但是硬度不够,老莫比较喜欢天目山东脉一带的毛竹,产地主要是在余杭、安吉和临安。
大滚灯上面是要站人的,一个壮汉至少150斤重,第一层叠三个滚灯,第二层叠两个滚灯,第三层放一个滚灯,每个滚灯有三四十斤重,第四层上面还要站个壮汉,毛竹硬度一定得过关。
乡村篾匠成了非遗传承人
老莫年轻时是村里的篾匠,帮人家编养蚕宝宝用的竹扁、地里干农活用的竹筐,还有家里睡觉用的竹篾,后来学做滚灯是阴差阳错的事。
滚灯都是大竹灯中心装着小竹灯。有一次,附近村坊滚灯队里最大黑心滚灯,中间的小灯被人顺走了,队里想重新做一只,找到了当时的小莫。
小莫那时还不会做滚灯,但他答应滚灯队,帮忙打听会做的师傅。
可惜,当时老莫问了十里八乡100多个篾匠,大家都说不会做,只有一位80多岁的老篾匠说年轻时做过这个,但已经50多年没做了。
老莫就陪着老篾匠一点点回忆,终于把滚灯给做了出来。
当初做滚灯并不赚钱,篾匠们忙着接其它活,根本无心学,只有刚学会点皮毛的老莫愿意帮人做滚灯,没想到,做啊做啊,这一做就是45年。
关乎滚灯的青春岁月永不老
老莫做的滚灯,经久耐用,比如为临平文化馆滚灯队做的那只大滚灯,已经用了20多年,都没破过。
老莫牌滚灯还参加过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
做滚灯,一根毛竹最多能劈出9根竹条,一只灯用10根竹条,也就是说要用到两根毛竹。
劈开的竹条要经过反复打磨和抛光,处理成中间厚边缘薄的样子,然后开始编球。
先用竹条叠编出一个五角星造型,然后把剩下的竹条一根根编上去,留一根竹条做成圆环状备用,等编出半球状后加上圆环固定,继续编另外半只球。
35厘米直径的小滚灯,编织只需要10分钟,一个人就能做完。做大滚灯,则需要2个人合力编织,从毛竹开片到编织完毕,大概需要一天时间。
老莫是滚灯制作技艺的传承人,79岁的汪妙林是舞滚灯的非遗传承人,两位老人住得并不远。
好久没见面的两人,边吃边聊,汪妙林说年轻时舞过100多斤的黑心滚灯,莫德兴说自己曾经做过最大的滚灯直径有1.8米……
当这些关乎滚灯的青春岁月回荡在脑海,两位老人布满皱纹的眼角,依然闪烁着那些年的激情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