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天籁 山水合璧
来源: 王庆2023-03-22 09:30
塘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运河帆樯,桑麻平畴,镇南数里赫然屹立着超山。旧志以其超然于皋亭、黄鹤之外而名,亦名超然山。超山是观梅胜地,有“十里香雪海”之称,与苏州邓尉、无锡梅园齐名,并称江南三大梅区。超山自营造梅景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在超山留下无数足迹,形成多姿多彩、人文底蕴深厚的超山文化,这无疑是临平乃至杭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之一。超山之侧的丁山湖,汪洋数百顷,它与超山成为西湖、西溪外杭州又一山水城相融的区域。
春风拂面 顾益民/摄
1
塘栖始建于宋,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张士诚发动军民20万疏浚运河;明弘治二年(1489年),陈守清募款重建广济桥,于是“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渔村蔚然成市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丰子恺先生说“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
《周易·说卦》云:“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都将水的作用说到极致。位于大运河南端的塘栖,是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古运河横贯而过,水网交织,亦因舟行之利、水利之便,成为富饶之地、鱼龙之宅。鱼龙之宅即“水国”,亦称“水乡”。陆龟蒙《水国》诗:“水国不堪旱,斯民生甚微。”陈羽《长安早春言志》:“九衢日暖树苍苍,万里吴人忆水乡。”天目山脉龙飞凤舞至此而零落,京杭运河浪涛风簸栖水宜居,山川秀美,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人文历史资源丰富。
旧时,塘栖河埠栉比,跨街楼成廊檐,多建有靠河长椅(俗称“米床”,又称“美人靠”)以供休憩。清代诗人王拭有诗:“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笠屐学坡翁。”深宅大院均隐藏于店铺之后的石库门内,临街大门两侧留有避弄,与各进内院有偏门相通。一个相当狭小的市井门洞竟延伸出一串景深,既显出塘栖商贾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了道德家庭礼仪空间的规程。大河中流,帆樯云集,仕宦商贾,络绎奔辏。流淌了两千多年的大运河,见证了水乡塘栖的成长与变迁,拓展了其活动空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书香传世的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等。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美丽乡村联动发展,使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超山向属古镇,以塘栖所辖原超山乡、丁河乡地域为主。1984年1月,超山、丁河及宏磻改建为超山乡;1992年5月,超山乡并入塘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超山文化中部分历史遗迹遭受严重破坏,吴昌硕墓、姚虞琴墓被毁,唐吴道子观音像碑等文物受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超山文化日益受到政府重视,1993年超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编制《超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994-2010年)》,并通过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2008年5月,区政府批准《超山风景区综合整治与保护利用方案》。2011年,旅游集团与超山综保办完成大明堂浮香阁修缮保护工程。该项目总用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除新建书画大师潘天寿纪念园外,还涵盖大明堂浮香阁、东西厢房、游客中心等主体工程及大明堂外部环境配套工程。以超山大明堂为核心,唐梅、宋梅、宋梅亭、吴昌硕墓等景点,构成了超山名胜风景区文化积淀最为丰厚的景区之一。
2013年11月,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立,托管包括超山、丁山湖两大区块,规划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6.01平方公里,东至304省道(原09省道),南至320国道,西至规划秋石快速路余杭段,北至规划康泰路。管辖范围包括塘栖镇所辖超山村、泰山村、超丁村、丁河村、丁山河村5个建制村和原临平街道所辖陈家木桥、屯里2个社区。
而今,临平区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即将启动建设,超山与丁山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美丽乡村联动发展,打造山湖合璧的典范,形成超山赏“景”、丁山湖戏“水”、塘栖游“古镇”的发展格局,势必全面提升临平区城市形象和城市综合能级,给临平品质之城注入活力。
2
超山之名,始著于晋。迄宋以降,地因范贤而显,继以明朝卓明卿募建寺庙,清中叶僧人修山路,民国周梦坡兴宋梅亭,赵抃、赵孟頫、彭刚直、康有为、吴昌硕等,各有仙踪。宋何熹之始撰《重修福臻寺并增建钟鼓二楼记》,至林纾《超山梅花记》,于是奉为圣证,文士取作谈资。
早在五代后晋时,超山已栽植梅花。何熹之的《重修福臻寺并增建钟鼓二楼记》载:该寺“左有玉梅交径,不减林氏孤屿;右有银杏参天,犹抱晋时老干”。人们据此多把超山植梅追溯到五代。然《重修福臻寺并增建钟鼓二楼记》写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距后晋天福五年(940年)至少325年。如果超山梅景以此为起点,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塘栖历史文人名流虽多,著述甚丰,惜乎未能读到有关超山植梅史的资料。而《唐栖志》年代浅,又不够完备。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所长曾勉在《杭州塘栖之梅》中明确指出:“我国自古栽培,即就杭县超山一隅而论,肇于宋时,距今已有七百余年之历史矣。”应是确切的。
山水之胜,赖乎人传。清光绪年间,超山有宋梅百余株,环山十余里一片梅海,名声赫然的清军统帅彭玉麟到超山赏梅,为超山人文平添一抹浓墨重彩。他登临超峰,参拜妙喜寺,赏梅后写下《超山梅花》诗。自称“嗜梅者”的林琴南于1899年游超山观梅花后大为惊叹:“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便以文言文挥就《超山梅花记》。过了三十多年,天游化人康有为来游,见“山下卅里皆梅花,无虑百万树,过于邓尉。吾粤冈洞梅花亦廿里,安得有宋梅?此地有宋梅一株,老阅兴亡,趋然人世,抚之增感。且花为六出,尤为异种”。不禁触景生情,欣然命笔:“超山山后报慈寺,卅里梅花百万树。漫野夹溪似飞雪,疏影横枝曲碍路。身入群玉山中行,梦入众香国土依。白飞百亿战败飞,败鳞残甲蔽云雾。邓尉称海应大惭,螺冈有洞不足奇。”又过了十多年,当富阳郁达夫来时,“梅干极粗极大,枝杈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超山于是又有大文豪的名作《超山梅花》。而其间,塘栖名流钱庚、吴浪、姚济人等为记其胜,曾于1932年,“乞海内名流词坛风雅,不吝珠玉宠锡篇章”,征题超山梅花诗集,海内耆宿康有为、曾熙、周梦坡、徐珂等纷纷发为诗古文辞,一时超山梅花哄传遐迩。
超山梅花以“古、广、奇”三绝闻名:说其“古”,超山多古梅,大明堂有唐梅、宋梅各一株,老干虬枝、铁骨龙鳞足见苍劲而又生意盎然;所谓“奇”,超山梅花花瓣如雪花六出,较一般五瓣或重瓣者更奇;“广”,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花时,如入香雪海中,天下莫之比也。另有萼绿、铁骨红梅等奇特品种,供游人观赏。东麓十华里皆系梅树,初春花发,一片洁白,清芬袭人。花时飞雪,则花雪一色,有时积雪未消而又月光皎洁,天、地、山、树、花、雪一片晶莹,蔚为奇观。难怪《唐栖志》作者王同叹道:“晴雪霏空,团香作海,不意人世间有此妙境!”
超山虽无名山大川之雄伟,却玲珑剔透,遍布景观,有江南水乡小家碧玉之秀。北麓香雪亭百数十步,为大明堂。为原报慈寺前殿,原供奉石刻唐名画家吴道子所画观音像。大明堂围墙外南侧为宋梅亭,四根石柱擎着飞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黑瓦。金石书画大家安吉吴昌硕绘宋梅小影,并勒石记之。姚虞琴、周梦坡、王绶珊等分别作楹联镌刻于石柱之上。周梦坡联云:“与孤屿萼绿花同联眷属;胜越山冬青树共阅兴亡。”吴昌硕还以石鼓文写就,其语为:“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有萝猿挂月,石虎唬秋。”语句古艳深沉,道尽了超山梅花之精气神。以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时间与空间相衔接相衍化,提炼对超山文化的诗化感觉。
超山有三峰,左为天门山,中为跌倒老虎山,右为龟山,而其前后左右均有胜迹足述。若有登高之兴,循径而上,路势盘纡。沿途经“十八道香蕉弯”,一弯一景,如入仙境。沿途亦有翠筠亭、疏影亭,有“云岩奇泉”洗心泉,又有松风亭、虎岩诸景。1300余级石阶,均留有先哲足迹。不见危岩峭壁,山道幽静,林荫扑面,眼帘中只见梅花奇石,耳畔时闻鸟雀啼鸣。让人喜欢这里的超然,喜欢这里的天籁。拾级盘旋便是超峰。登上超峰,龟、蛇、马鞍诸山皆朝伏,昂然有超山崛起之势。其西有天门,多奇峰怪石,若虎踞,如盘陀,似憩鹰,像春笋,无不肖似。从超山俯视,田块棋布,鱼塘星罗,交相辉映,涵虚混清。而钱江如线、西湖如珠,都被迷离的烟云笼罩,就像一幅水墨长卷。
山南有海云洞等胜迹足述。水陆两洞,一上一下,陆洞俗称“龙洞”,水洞即“卧龙渊”。其处多摩崖石刻,悦目增识;又有石雕四座,姿态逼真。另有摸石池,钓月矶、濯缨滩等景观。山东麓有半山娘娘庙,山西麓有青莲寺,山藏古寺,饱含氤氲气氛,仿佛充满玄秘机妙的圣境,空灵静寂,清韵无声。
超峰四围,群峦环抱,延绵起伏,还包括附近十余座兀立的小山。以超山为主,周围大小山丘有庙山、龟山、马鞍山、丁山、南鲍山、泰山、横山等,如众星拱月,将超山拱卫在群山中心。而运河支流,如沿山港、大石头港、张湾河、看山河、漳溪,环绕山之西南、东北,更有浩浩荡荡丁山湖,水光山色,风景旖旎。